找到相关内容316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静波法师:维摩诘经讲义二-佛国品第一

    菩萨。法相从缘起,性自空,即如,如是,不着法相,一切诸法,都是随缘真如,即是不离法相即见法性,如果着相,即落生死,不住涅槃,相即是性,性外无相,所以称为法相菩萨。   7,光相菩萨。光以觉照为义,相...应当说二乘人执事昧理,即着相,他们只知法相净土,不知“唯心净土”,所以闻此生疑,所谓“唯心净土”,实为法相净土之因,法相净土又分明是唯心净土所现。只是...

    静波法师

    维摩诘经|般若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2/22433819464.html
  •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-净空法师开示

    定。他不晓得这个道理,天天看到别人毛病,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,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。   5 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”。因为见世间过是什么?就是前面所讲的他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,着相!着色声香味触法,...

    净空法师开示

    |口业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6015126024.html
  • 普贤行愿品讲记(一)

    是多余的。因为我们拜佛着相,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心态。现在普贤菩萨教我们怎样去拜佛。普贤菩萨告诉我们:我们所拜的佛,不是一尊二尊,而是拜尽法界,也就是整个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诸佛。过去世诸佛,是指已经圆寂的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大愿|普贤行愿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1/03284332302.html
  • 集量论略解

    。似(错误的)现量有七种,前六种加入了概念的识别作用,第七种虽未加入概念,“然非有体”,即不是实在的感觉。最后解释“量果”,依次列出三种说法。在这里,陈那依据所量、能量、量果三种划分,论证存在着相分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454437998.html
  • 一个学物理的人对佛教的认识

    其身渐渐涩恶,皮肤颜色浊暗,形貌改异,无复光明,亦不能飞行虚空,以地肥故,神通没灭……」。这段话叙说业报较重的天人看地球初期的感觉(注:其感觉和我们不同),认为地球是甘美的食物,贪食着相就成为生物了。...

    紫虚居士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81439152.html
  • 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

    具有两方面的特性:其一,《坛经》的‘三无’之旨主张内不着空,外不着相,于无分别中不废行、思。——此可称其为‘心用通性’。其二,《坛经》言‘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’,众生的自心、本性就是佛,众生只要认识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3339245.html
  • 从台湾斋教《龙华科仪》看其禅宗的传承与思想

    页。】。众生是于相而取着相的,如看心就着于心相,看净就着于净相。取相着相,就障自本性,如云雾的障于明净的虚空。如离相,就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,如云散而虚空明净一般。所以无相不是离一切相,更是因离相而显性...

    阚正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3939253.html
  • 韩国知讷及其‘心性论’研究

    ,现黑色时,不知影像全空,直言黑珠,纵闻人说此是明珠者,缘目睹其黑,亦谓被黑色缠裹,拟待磨试,去却黑暗,方见明珠。如是见解,坚执不舍,则宛是学大小乘法相之人,着相之见,何言志慕心宗,乐闻深义,专求定...

    何劲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4039254.html
  • 慈舟大师事迹

    以身作则,来尊重佛法,那就不要怪一般人之「轻法慢教」了。  上人之见地  有专门弘扬华严的人,批评上人之精严持戒,一心念佛,为「着相」者。在本文前面已提到过。上人常说:华严经之所以为「圆教」者:以其「...

    道源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0140477.html
  • 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

    心性,为解脱个人的烦恼,独善其身,落入自私自利之中。  尽管佛教以“四大皆空”,“运水搬柴无非妙道”,以无念,无用,无住为旨归,然实著了相,而有住,有执。儒学著相,而实不着相,有住,而实无住,有念而实...

    张立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3640760.html